新三國创創作背景




大戰發生於人物內心
   朱蘇進開始並不想寫《三國》。
  2003年,導演陳家林和中央電視臺的楊曉明來南京找朱蘇進,希望他能夠接下新版電視劇《三國演義》的劇本創作。66歲的陳家林執導過《努爾哈赤》、《太平天國》、《康熙王朝》等歷史大劇,對《三國演義》情有獨鐘的他對朱蘇進表示,將把這部電視劇作為自己的封山之作。
  “‘三國’又是一個非常優秀的、經典意義上的中國文化瑰寶,這對任何一個編劇,我想既有誘惑力,也是一個挑戰。陳家林是我熟悉又尊敬的導演,楊曉明是我很喜歡的紀錄片人,後來我推掉了其他活,接下了《三國演義》。”朱蘇進對南方周末記者說。
  陳家林和楊曉明對朱蘇進沒有任何要求,看過《康熙王朝》、《江山風雨情》、《朱元璋》的他們都知道朱蘇進在劇本創作上的實力和認真。朱蘇進首先完成的是《關於〈三國〉的基本構想》,確定了新版《三國》的編寫角度、方法和歷史原則,在朱蘇進的邀請下,周誌芳和郝中夙也加入編劇。
  朱蘇進把《三國演義》看作是山峰和陷阱。“山峰的意義在於:名著原本具有很高藝術價值、豐厚的改編資源、巨大影響以及廣泛的收視期待;陷阱在於:越是經典的名著就越是廣為人知,其人物的生死、故事的走向、結局的興亡等等在未開播前觀眾早就預知,因而往往難以建立懸念,無懸念也就無關註。”此外,名著提供的基本事件與人物關系,早就凝為定式,任何大的變動都易遭各方非議。
  “今天我們回過頭看16年以前的《三國演義》,它是百姓的初戀,哪怕是個醜丫頭也有深情,何況人家還不是醜丫頭。因此我們做的《三國》不管多好都意味著對人家‘初戀’的侵犯。哪怕你好一個檔次人家也會以為你不如它,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準備。”朱蘇進說。
  在寫劇本前,朱蘇進對《三國演義》進行了細心的研讀,他認為小說的最大特點有兩個:“一個是智慧,《三國演義》中的智慧如同水銀瀉地般無所不在,上至軍政兵法、治國爭霸,下至人倫綱常、民俗百業,處處洋溢著人物的計謀、鬥智、心機與鋒芒。二是男人與戰爭,《三國》人物幾乎全部是男人,他們往往通過三種手段完成其創造,其一是上面所說的智;其二是忠義,特別是大忠大義;其三是征戰。《三國演義》所展現的戰爭場景與戰爭輝煌,在中國文學作品中至今仍然獨占鰲頭,因此,戰爭戲將在劇中占據巔峰般的地位,必須寫好、拍好。”
  朱蘇進改編的《三國》這臺大戲圍繞著十幾個人物轉動,形成“單元”式結構。“這樣的好處是所有歷史與故事都集中到幾個人物身上之後,就不再被浩蕩史料所累,徹底突破章回小說式按部就班、依序道來的結構。把人物作為命脈之後,編創者也隨之獲得自由天地。原作《三國演義》是浮出海面的冰山,而埋沒在海面之下的部分可能更多、更大、更加深不可測,我們才能縱情想象,進一步發展、創作、開掘,在編創過程中就可以大開大闔,縱情收放。得意處大紅大紫,不得意處則一筆帶過。”“比如說,‘桃園結義’這樣雖然重要但不甚好看的故事甚至全然不寫。因為大多數觀眾對此早就爛熟於心,即使劇中無戲他們也會在心裏補上此戲;對‘赤壁’這樣集中了各方人物並全部將之推向巔峰狀態的故事,卻可以投入比原作多數倍的筆墨,縱情發揮,放手創造。因為,大戰仍然發生在人物內心,是人物之間你死我活的心靈搏殺,戰場上的大戰只是人物內心的延伸。”
人物大於“是非”
   和舊版電視劇《三國演義》完全忠實於原著不同,新版《三國》在小說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刪減。比如,《三國》一開始就是董卓進京曹操出場,在原小說的第104回諸葛亮去世的時候結束。
  新版《三國》共分為四部分:第一部分從開篇直到官渡之戰結束。主要是天下大亂,諸雄並起。始終圍繞曹、劉二人展開,而將董卓、呂布、袁紹牽入。官渡之戰標誌著曹操終於稱雄中原,虎視天下。而這時的劉備卻在最低谷。
  第二部分的核心事件是赤壁大戰。此戰牽扯到三方所有重要人物,可以濃墨重彩展開。始終圍繞諸葛亮與周瑜展開,八集左右。赤壁大戰標誌著三國鼎立之勢已成,天下三分。
  第三部分是三國相持相爭。三氣周瑜、關公刮骨、敗走麥城等重要事件在此發生,至曹操逝世止。
  第四部分的核心就是南諸葛北司馬,殊死相爭,鬥兵鬥法。其前期筆分兩頭:諸葛亮為出川而平定南方(七擒孟獲),司馬懿罷官奪爵待罪家中。其後期兩人正面相爭,為各自生死榮辱竭力相搏,為全劇最後高潮。
  除保留了《三國演義》裏人們熟悉的一些故事外,朱蘇進還從《後漢書》、《三國誌》、《華陽國誌》等史書裏吸取了大量的材料,對小說一筆帶過的地方進行大幅度的增加和擴容,增加了大量的細節,還加入了今天人們的審美觀和歷史觀。
  在《百家講壇》講《品三國》的易中天並不看好新《三國》的上馬。因為顛覆了人們印象中的《三國演義》記憶,他曾遭到大量網友的炮轟,對此他到現在還記憶猶新:“因為《三國演義》很難改編為成功的電視連續劇,文學名著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它本身就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。拍文學名著,必須忠實於原著,包括原著的思想傾向,而我認為《三國演義》的思想傾向不好,所以我反對。我更反對把《三國演義》和《三國誌》——就是文學作品和三國這段歷史混淆起來,不能把故事與真正發生的史實混淆。”
  朱蘇進並不為此而擔心。“如果《三國演義》和《三國誌》發生了劇烈沖突的話,我們服從《三國演義》,這是沒有疑問的。另外《三國演義》不是歷史,如《三國誌》方面有許多精彩的片段和處理跟它不一樣,有豐富的、優美的地方那我們依然會用。”
  “比如說陳宮的命運,《三國誌》的描寫遠比《三國演義》好得多:陳宮之死,那一筆出來好幾個人物:陳宮、呂布、曹操,那他的故事出來就按《三國誌》來,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來創作、發展,這還是易中天提醒我的。”
  在易中天最擔心的地方,朱蘇進放棄了小說原著《三國演義》以蜀漢為正統的道德觀念,不對三國任何一方做道德是非的評價。“三國裏的三方都是英雄,我們只寫戲,誰的戲好看誰就是主角。人物大於‘是非’,戲劇高於‘道德’。”
  寫《三國》,朱蘇進最花力氣的是人物。《三國》最核心的人物只有6個:曹操、諸葛亮、劉備、孫權、周瑜、司馬懿。朱蘇進把他們看成是《三國》的命脈:“他們個個是歷史經典甚至是巔峰性的人物,戲劇資源也最為豐厚,如果他們活了,這個劇就站住了,所以我務必創作成功,令他們各具輝煌。”
  “《三國》是整容不變性,幫忙不添亂。好看之處,就濃筆重墨,讓它越發好看。但凡醉人之處,我們就更進三杯,讓它醉倒泰山。我們是新瓶新酒,能夠更豐富、更準確地呈現三國的濃厚與醇香。”朱蘇進說。
十年之內無人翻拍
   高希希是《三國》的投資方找來的第三位導演。在他前面的兩任導演分別是陳家林和閻建鋼。但籌備了兩年的陳家林最後以健康原因提出辭職,原來演曹操和司馬懿的姜文、陳寶國也一齊退出。接上來的閻建鋼最後以“創作條件不具備”和對朱蘇進的劇本不滿辭職退出,最後,高希希接手,還找來了1億元的投資,《三國演義》也更名為《三國》。
  在三個導演裏,高希希是主動請纓的。“我看了朱蘇進老師的劇本以後,決定接手《三國》。朱蘇進的劇本寫了4年,是少有的劇本精品。”
  在高希希看來,16年前的電視劇《三國演義》,由五個導演同時來完成,每個導演的風格、講述故事的理念各不相同,觀念保守,人物臉譜化,限於技術和投資,在戰爭場面上,也過於簡單。
  雖然有壓力,但高希希有信心,讓新《三國》超過老版《三國演義》。《三國》要讓這些人有血有肉,活起來。
  《三國》人物的臺詞將是一個亮點。朱蘇進在這方面花了大力氣,對白上不會像老版那樣采用大量文言文,也不會采用網絡語言等近年來湧現出的新詞匯,力求通俗易懂又不失傳統。
  高希希的信心還來源於拍攝機器的升級和高清特效技術的發展,一些武戲、戰爭場面也能比以前拍得更宏大。為了逼近真實,《三國》的美術、服裝、動作設計都精益求精。拍戲用的馬是香港賽馬會退役的馬,高大威風。
  到目前為止,《三國》的主要演員已經確定,陳建斌、陸毅、張博、陳好、林心如等人分別主演曹操、諸葛亮、孫權等角色。因為演員年輕,新版《三國》被稱為“青春版”。
  “因為小說《三國演義》裏,曹操、諸葛亮、孫權等人都很年輕,我們這點與歷史上他們的真實年齡相符。老版《三國演義》反倒是根據戲曲走的,和原著不一樣。曹操原來我找過姜文,但是他因為檔期原因沒有辦法參加,後來選了建斌;諸葛亮是一個漂亮、睿智的人,身上有股似仙似妖的飄逸勁兒,後來我選中了陸毅,因為我喜歡他演的蘇東坡,孫權是一個少年英雄,城府深懷有王者之氣;張博演過越王勾踐,兩個君王的氣度把握得很好,所以我選他。”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autyh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